摘要:加快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面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河南省积极把握战略机遇,加快数字强省的建设进程,但是存在融资难、生态系统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均衡、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建议从拓宽市场主体融资渠道、加快优化完善数字生态系统、着力均衡发展省内区域数字经济、完善系统性数字人才体系等方面,持续推进河南省数实经济的深度融合。
前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相比之下,我省实体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不足、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甚至出现了“去实向虚”的发展倾向。在此背景下,要想保持河南省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势头,必须推进数实经济深度融合,改变实体经济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本文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研究对象,调研分析河南省数实经济融合现状,尝试构建河南省数实经济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河南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现状
数字经济渗透率是衡量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程度的核心指标,具体指传统产业中数字技术应用占其总产出的比重,本文利用数字渗透率这一指标来分析河南省数实经济融合的现状。近几年,河南省三大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呈不断上升趋势,2020年,河南省一产、二产、三产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5.3%、17.0%和33.4%。2021年,我省三次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较上年均有提升,分别为5.6%、17.9%、34.5%。2022年,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6.2%、19.4%和37.9%,同比分别提升0.6个、1.5个和3.4个百分点。尽管河南省三大产业的数字渗透率增速明显,但是与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等一些数字经济强省相比差距较大,还需要加大发展力度、提高发展质量。
二、河南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突出问题
1.数实经济深度融合面临融资“堵点”
融资难题是河南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数实深度融合要求企业对各类要素进行重新配置,这样不仅会打破既有的产业格局,还需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在这一转型中,企业必然面临较大的资金投入与融资流动的挑战。由于资产规模与抵押物不足、财务制度与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在河南省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小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难题,在转型过程中显得格外谨慎和迟疑。这种情况下,亟需政策的支持与市场的引导,激励这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数字生态系统不够完善
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需要建立完善的数字生态系统。由于政府的数字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数字生态系统在管理、监管和治理上缺乏健全的规范,相关政策和标准也相对滞后,制约了数字生态系统的健康成长。而且,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安全威胁开始频繁出现,如网络攻击、数据泄露以及个人信息的被盗用等。这些安全隐患不仅威胁到企业的正常运作,还对用户的隐私和权益构成严重风险。
3.省内区域发展不充分和不均衡
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市域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首先,数字经济发展在不同城市之间差距较大。2023年,郑州的数字经济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洛阳的数字经济规模也达到了1800亿元,两个城市的数字化规模在全省范围内占据了接近四成的份额,而南阳和许昌的数字经济则首次突破900亿元。从数字产业化规模来看,郑州位列千亿梯队,商丘、新乡、平顶山、鹤壁等多个城市仅位列十亿梯队,两大梯队差距明显。其次,城市和农村之间“数字壁垒”尤为突出。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显得相对滞后,数字管理体系的健全程度也明显不够,严重影响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4.数字经济相关人才短缺
数字创新的推进离不开创新型数字经济相关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的支持。由于河南省科研人员数量和薪酬水平普遍低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发达地区,省内面临着严重的数字经济相关人才流失的问题。截至2023年,河南省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专业人才数量约为100万,其中高级专业人才仅约20万。这表明,河南省在数字经济发展中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复合型和高端型人才的缺口尤为明显。
三、加快河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路径
1.拓宽市场主体融资渠道
企业融资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市场的引导。首先,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设计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专项信贷政策,以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需求。例如,可以设立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专项基金,故此为相关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同时,鼓励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新兴融资方式,为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次,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评估与认证,提高这些企业的市场信誉,使其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最后,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优化融资环境。通过建立政银合作机制,强化信用担保体系,降低融资风险,从而激励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此外,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税政策优惠,调动金融机构对数字经济项目的投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融资氛围。
2.加快优化完善数字生态系统
针对数字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建议构建安全、绿色、包容的数字生态系统,通过不断创新数字经济领域技术和理论体系,促进数字生态系统向稳定安全、绿色低碳、包容普惠的方向稳步推进。首先,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千兆城市”建设,加速5G、千兆光网的规模化布局,以提升网络服务的广泛性与深入性,从而为企业营造更加稳健、高速的网络环境。这样的网络环境不仅能极大提高企业运营效能,还能为更多创新应用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打造集超算、大数据和云计算于一体的数字基础设施平台,从而拓宽“数实融合”的应用场景。其次,健全数据安全法规体系。在《河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基础上,加快制定数据分类分级、跨境流动等实施细则,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制度。推动《河南省政务数据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落地,建立“数据主管+技术主管”双责任人制度,压实数据管理主体责任。
3.着力均衡发展省内区域数字经济
首先,政府应科学配置资源,推动省内各地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形成协调发展。对于数字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政府应给予政策倾斜与资源支持,帮助这些地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率,确保数字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同时,鼓励有优势的城市与落后地区之间开展合作交流,推动信息流、技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对接。这种互助模式能够促进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提升整体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建设区域数字经济服务平台,集聚各地的数字经济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对接等服务,增强其在数字经济转型中的竞争力。此外,可以利用公共资源,为各城市间的企业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提升整体数字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4.完善系统性数字人才体系
首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和培训机构开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大量的数字技术专业人才,重构数字化人才供给体系。同时,深度开展产教融合,形成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效益共同体”,打通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以适应高速更迭的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其次,大力推进柔性引才计划。河南应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来吸引高端数字经济人才,优化人才政策与激励机制,包括提供租房补贴、税收优惠等,以提升人口流入的质量和数量。最后,企业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专业培训机构,帮助员工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提高其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实现人才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