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视频展播  >  正文

党史师说 | 湘江血战

阅读次数:次  来源:

百年风雨路,奋进新征程。为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我校学生工作部推出“百部故事重温百年党史”系列活动,遴选百名优秀学生工作者,与广大青年学生共同学习中共党史,重温峥嵘岁月,感悟初心使命。

牛婉,女,中共党员,毕业于河南大学,现担任信息工程学院2018级辅导员,兼任南非留学生班主任,任职期间荣获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十佳辅导员”称号,2020年初获得河南省疫情防控及时个人嘉奖。


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里,陈列着这样一幅油画,在油画中,一位红军战士躺在担架上,鲜血染红了衣衫。这是当时红军第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陈树湘为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率领部队与十几倍于己方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在率部突围时,陈树湘腹部中弹,伤重被俘。

面对威逼利诱,他毫不动摇,怒斥敌人说:“你们抓住一个陈树湘,这算不了什么,全国还有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革命的烈火,岂是你们能扑灭的?它必定越燃越旺,烧死一切害人虫,烧出一个新世界!”

在押送途中,陈树湘乘敌不备,在担架上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抠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陈树湘参与指挥的这场战役,正是被誉为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一战——湘江战役。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毛主席的诗词中我们总能找到湘江战役的影子

湘江战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到的一段党史。

1934年10月,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当时,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已达湘桂表边界,准备跨过湘江,突破湘江这第四道封锁线。但是,因为“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大搬家”式的行军,贻误了仅有的两三天战机。来到湘江边的红军面临敌人重兵三面合围。

当时国民党调动了中央军、桂军,湘军,粤军共二十六个师,30余万部队在这一带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4道封锁线,企图围歼红军于湘江东岸。1934年11月27号,湘江战役全线打响。

在湘江战役中,有一支为中央红军主力突围断后的英勇之师打得尤为惨烈,几乎全军覆没。它就是红5军团第34师。红五军团34师因地形不熟,陷入桂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在羊肠小道中艰难跋涉,被敌军阻隔在湘江以东,陷入了重重包围孤军奋战的险恶境地。

为确保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湘江,面对4个师的敌人孤军作战。红三十四师向桂军发起连续冲锋,试图寻找打通通道的突破口,但始终无法突破桂军阵地。在连续的冲锋中,伤亡惨重,师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张凯、102团团长吕官印、政委蔡中牺牲,大批将士血洒疆场。拖到最后,同蜂拥而至的敌人殊死激战,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5000多名官兵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被称为“绝命后卫师”,34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可以说为新中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从此,红三十四师全军覆没,部队番号截稿史册。被誉为铁流后卫的红五军团,整个军团两个师,其中34师全部无一渡过江,其余也损失严重,损员过半。

湘江战役期间,周恩来曾给全军起草电报,其中一句写道:“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足见这场战役生死存亡的危急程度。

湘江之战,中央红军由从江西出发的时候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5万英勇的红军烈士血洒湘江。

时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保卫局侦察部收容队副队长的梁思久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断裂的竹竿、木板等,在汹涌的江水中拥来挤去,混合着倒下的红军战士的尸体,湘江里泛起一缕缕血水!红军战士遗体顺江漂流而下,汇聚在广西桂林全州县城的拐弯处,形成一片“红军灰”,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从此,湘江沿岸流传起一首民谣: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25日正在广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时指出,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

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是理想信念。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我们对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应该抱有这样的必胜信念。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

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党史国史,从中汲取营养,汲取智慧、汲取勇气,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当你们迷茫的时候,气馁的时候,失去希望的时候,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

上一篇:党史师说|邓小平鲜为人知的故事
下一篇:党史师说 | 谷文昌

视频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