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教研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阅读次数:次  来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时学分:12/1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授课对象:全院一年级各专业

开课单位: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

⠂ 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拓展训练教程》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面向全院的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重点地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掌握训练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技能,充分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毕业后走上各级各类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层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并且能运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周围的同学和同龄人。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让大学生学会一些维护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对主讲教师来说,必须通晓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教学中从青年心理学角度,运用心理学有关知识,探讨成长中青年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侧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努力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风格稳健而又不失幽默风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而又注重师生互动。

对学生而言,全程听讲,认真记录,才可以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技术;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更能够体验心理学课程的专业魅力。

三、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程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素质教育课程,总体上阐述自我意识、人格心理、情绪情感、人际关系、压力管理与挫折等重要内容。现将教学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建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以及求助意识;了解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了解心理疾病,懂得哪些状态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咨询进行解决,哪些心理疾病需要专业医疗机构诊治。

教学内容: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意义、特点、内容与类型等;

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

4.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应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咨询。

教学难点:神经症和心理障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案例分析。

第二章: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完善(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能够识别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并能够对其进行调适,建立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识。

教学内容:

1.自我意识概述;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3.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及其调适。

4.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

教学重点:自我心理的调适。

教学难点:自我意识的结构。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心理测试、案例分析

第三章:大学生人格与塑造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气质、人格的结构等基本知识,掌握大学生常见人格缺陷的表现、形成原因及调适方法,塑造大学生和谐、健康人格。

教学内容:

1.人格的含义、特征和意义;

2.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及其矫正;

3.人格健康的标准;

4.塑造大学生和谐、健康人格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人格的结构和意义。

教学难点:常见的人格障碍及其矫正。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心理测试、角色扮演、案例分析

第四章: 大学生情绪与调节(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特点,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自主调控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教学内容:

1.情绪与情感概述;

2.大学生情绪特点及其影响;

3.不良情绪的表现及调适;

4.情绪ABC理论及理性情绪疗法。

教学重点:不良情绪的表现及调适;

教学难点:情绪ABC理论及理性情绪疗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心理测试、角色扮演、案例分析

第五章: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与调节(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特点及类型,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技巧,了解人际关系障碍的类型及调适方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内容:

1.人际关系概述;

2.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影响因素;

3.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调适;

4.营造和谐的宿舍关系。

教学重点: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调适。

教学难点:营造和谐的宿舍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心理测试、角色扮演、案例分析

第六章:大学生爱情心理与调试(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爱情的发展、演变和基本特征,通过爱情的理论讲解,使学生全面正确认识爱情的本质,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恋爱的能力。

教学内容:

1.爱情的基本特征和相关理论解释;

2.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常见问题;

3.全面培养大学生恋爱中的能力。

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走出失恋的阴影;

教学难点:培养爱的能力

四、学时分配表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课程总学时为12学时,学时分配表如下:

学时分配表

序号

主要内容(章)

学时

1

第一次课 ⠥䧥�䟥ƥᥥ귦您ﰯ숨ᆭ쬧쬤耧렯쉼/span>

2

2

第二次课 ⠥䧥�䟨窦葦䏨莥愯숨ᆭ쬧쬤ꌧ렯쉼/span>

2

3

第三次课 ⠥䧥�䟤꺦༤莥ᑩ࠯숨ᆭ쬧쬤艧렯쉼/span>

2

4

第四次课 ⠥䧥�䟦ㅧ몤莨èꂯ숨ᆭ쬧쬥뛧렯쉼/span>

2

5

第五次课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与调节

(课本第六章)

2

6

第六次课 ⠥䧥�䟧豦ㅥƤ莨è/span>

(课本第八章)

 

2

考核方式

论文

合 ⠂ 计

12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span>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每讲内容均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

(一)教学方法

1.本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课程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

3.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

(二)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运用体验式、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法,使学生直观感受教学内容,掌握学习内容,转变学生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开展延续性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觉地、自主地进一步实践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六、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互动体验式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开展心理测试、心理网站建设、心理健康节活动、校园心理情景剧、心理培训、专题心理讲座、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的辅导等多种实践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七、考核方式:

改变以往单一的考核形式,加重过程性考核在学生学业成绩的权重系数,其构成如下:学期成绩=平时成绩(作业/考勤/实践性活动)(40%)+ 期末考试成绩(60%)。

八、参考书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北京出版社.2002年

4】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5】孔燕等.微笑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

6】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



下一篇:“沟通你我 领悟友谊 联动心灵”——第二次心理健康教研会议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