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钫(1886年6月~1966年5月)字伯英,号友石,河南省新安县人。学校创办人。
1909年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毕业,任职于陕西省新军。1911年辛亥革命,首先率部响应,任“秦陇复汉军”东路军大都督,继任陕西陆军第二师师长,又兼任陕南镇守使。反对张勋复辟,他任讨逆军总司令。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他回河南组织豫陕联军,以策应云南护国军讨袁,因人告密,在开封被河南省督军赵倜扣押,旋解北京。袁死,始被释放。
1918年8月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1921年靖国军解体,他因父丧返乡守制三年,创办铁门小学,创设观音堂民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开办观音堂煤矿,资助县政府成立续修县志局。
1928年任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赈务委员会主席,主持地方建设及赈济事务,领导创办了河南省水利工程专门学校。1930年5月,被蒋介石委任为河南省代主席,10月,改任河南省民政厅长、二十路军总指挥兼七十六师师长。1932年奉命率军到潢川“剿共”,历时一年,遭受红军沉重打击。1934年在江西参加了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1935年11月,在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张钫虽军人出身,但酷爱金石书画。1936年他将收集到的自西晋、北魏以来历代墓制石刻1 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在其故园友石山庄(康有为为其题名“蛰庐”),辟地建成“千唐志斋”,章炳麟以古篆题额。1937年升任十二军团长,移驻苏州,在昆山前线与侵华日军作战。9月,蒋介石任命他为第一战区抗日预备军总司令,令其回河南收编地方武装,处处碰壁后,方悟蒋介石借机剥夺自己兵权的阴谋,一气上了鸡公山。1938年2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后任代院长),携眷至西安。豫西沦陷后,他以河南同乡会会长身份,组织救济涌进西安的大批豫籍难民。他开办粥厂,“发动募捐救济,使难民到西安,食住无虑,三日后,即分发各县,请予寄养,秦人以先生德威素著,故均欣然接受”。胜利后,又复协助难民还乡。河南大学流亡至陕,他出面与军政当局交涉,使之在宝鸡复校上课,抗战胜利,又为河南大学争取到一笔“善后救济款”,使之顺利回汴复课。他曾自谓:“生平有快事二:在西安电话致警局,请以余名转告全市居民,每户漏夜蒸馍六斤,拂晓送站救济难民,均能如时送到,此其一。又在龙驹寨一小乡镇,筹款数百万,救济逃难学生,并令其临时结队西上,余则乘车前行,请沿途预备食宿,幸使数百万流离青年安抵西京,此其二。”他还创办了西北中学,安排难民子弟入学就读。
1945年当选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执行委员。1946年7月被南京政府授予上将军衔,并委任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948年3月,在南京政府第一次国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大会主席团主席。1949年9月任鄂豫陕绥靖公署主任。不久,解放军大军入川,他乃串联国民党第二十兵团第二军、第十五军连同本部6万余人,在成都近郊郫县通电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他应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迁居北京,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会团结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晚年,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撰写了30万字回忆录,经全国政协、河南省政协、陕西省政协、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审订编辑出版了《风雨漫漫四十年》一书。
张钫是黄河水专的创办人,初建时他把河南省建设厅的一部分经费划出建校,当时经费常遇困难,每当学校请求建设厅垫借时,他总是立刻批准,且经常超过签呈数额的一倍以上。抗日战争时期黄专从内乡丁河流亡到西安时,他亲自去看望抚慰师生,安排食宿。1946年当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黄专并入河南大学时,师生反对并校,他多次接见请愿代表,并致信教育部力陈理由阻止并校,后经河南大学校长田培林(时兼任黄专校长)游说,方始同意,并促成部分师生转入河南大学。随后他又任董事长组成了董事会,并协助筹款建立了私立中原工学院,使未去河南大学学生得以继续学业,学校得以延续。
1948年,私立中原工学院部分学生流亡到江苏镇江,他又与刘德润、陈泮岭、王公度等筹款救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