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8年7月,是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其前身为成立于2001年的社会科学部,2009年改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2018年正式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于2022年6月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2023年12月,获首批“河南省高校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下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6个教研室,1个党政办公室、1个思政理论研究部和1个图书资料室,以及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治研究会、党员教育实践育人研究中心、黄河水文化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学院主要承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6门必修课程和《改革开放发展史》等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1人,校内兼职教师近2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9人,博士7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5人、河南省教学标兵6人、水利部课程思政优秀教师2人、开封市拔尖人才1人、开封市优秀教师3人、开封市社科专家4人。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方位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凝练提出了职业院校思政课建设新理念,即专业发展到哪里,思政课就导航到哪里;活动开展到哪里,思政课就延伸到哪里;学生实习在哪里,思政课就覆盖到哪里;网络开通到哪里,思政课就耕耘到哪里;问题发生在哪里,思政课就聚焦到哪里。探索构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德技同修”的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思政课育人新模式。研究提出了“深化五个结合,打造魅力高职思政课”的整体育人工作方案,即深化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建设的结合,重构思政课理论教学体系;深化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工作的结合,构建思政课合力育人机制;深化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思政课教学与网络学习的结合,构建思政课网络教学空间;深化思政课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结合,构建思政课教研相长机制。这一教改成果获2016年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渠道、主阵地、大熔炉、大学堂、源动力作用,积极贯彻落实“大思政课”育人创新思路,探索以黄河水文化与治黄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育人全覆盖,以黄河流域优秀校友思政元素挖掘为手段,不断丰富“大思政课”育人载体多元化,实现了文化润心的铸魂育人成效。2024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被评为河南省示范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被评为河南省优秀课程。2021年以来,教师获得省级“大比武”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2024年2月,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评选公布,我院教师徐帅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二等奖。教师荣获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获评全省思政课优秀奖励基金二等奖3项,获评全省思政课程“金课”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在2023、2024年度全国大学生领航计划主题活动中,马院报送作品《李响的理想》《追梦珠峰》《渠边少年》等3部作品分别获得大学生微电影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另获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三等奖2项,在河南省高校名列前茅。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科研促教学,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建立思政课创新研究外聘专家库,多渠道邀请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委党校等院校知名专家为青年教师科研把脉问诊,完善院内科研申报和评比制度化建设,鼓励教师积极申报高质量教、科研课题,不断加强理论探索和科研创新。2022年以来,马院教师共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思政课专项、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软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获批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等厅级项目30余项;获厅级以上一等奖5项;在南大核心、北大核心期刊、AMI期刊、省级日报理论版等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