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省纪委监察厅网站 发布时间:2016-08-25
第[1]帧
2016年8月10日《人民快报-廉政周刊》2016年第32期总第186期 农历七月初八 星期三
廉政早知道,请看手机报!
【本期导读】
●河南:严肃执纪问责 持之以恒纠“四风”
●时评:党委书记就应该当好“婆婆嘴”
●红色记忆:三位青年海外入党不负救国志
●纪顾问答读者:问责方式为何不包括“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悦读:慎独,人生的境界
●故事:唐代三朝宰相姚崇以不贪为宝
第[2]帧
【特别关注】
★河南:严肃执纪问责 持之以恒纠“四风”
今年1至6月,河南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624起,处理3597人,其中党纪政纪处分2939人,同比分别增长165.6%、174.6%、189%。处分县处级干部114人,处分乡科级及以下干部2825人。特别是6月份,全省查处问题数581起,处理813人,党纪政纪处分705人,各项数字均达到近年单月最大值。
分析发现,2013年、2014年、2015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占处理人数的比重(纪律处分率)分别为33.6%、46.0%、78.8%,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上半年,纪律处分率达到81.7%,比去年同期提升4.1%。数字的背后,是河南通过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用行动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河南落地生根的体现。
从上半年的党纪政纪处分人数看,“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问题仍最为突出,共处分864人,占处分总人数的29.4%,且半年来每月处分人数均居第一位;居第二位的是“违规公款吃喝”问题,处分534人,占18.2%;居第三位的是“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处分407人,占13.8%。这三类问题处分人数占总处分人数的61.4%,说明老问题仍屡禁不止。
针对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要持之以恒抓严执纪问责。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易发频发突出问题,畅通监督渠道,用好问题线索处置“五种方式”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把纪律和规矩挺到前沿,立起来、严起来。要持之以恒抓纠“隐身衣”。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新表现、新动向的研究,制定新措施、出台新办法,鼓励引导群众积极举报身边党员干部在“四风”方面的“隐形”问题,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要持之以恒抓牢关键少数。进一步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加强对查办领导干部违纪案件中涉及其他领导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纪律审查力度,紧盯抓牢“关键少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第[3]帧
【廉政新闻】
[省内]
>>8月4日,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一次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上,河南省纪委通报了六起损害生态环境典型问题查处情况。
>>8月7日,河南省委组织部召开部领导班子党风党纪警示教育专题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讲话精神,以秦玉海、陈雪枫等反面典型为镜鉴,以案明纪、警钟长鸣,进一步加强部机关党风廉政建设。
>>河南省人社厅近日出台《厅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若干规定》,从不得干预公共资源分配、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不得利用职务影响为亲属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3个方面对厅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行规范。规定细化了19类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强调违反利益冲突相关规定获取的利益必须依法收缴或撤销,并对责任人员进行严厉问责。
>>河南省教育厅今年3月份成立党风行风建设工作办公室,承担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日常工作,保证主体责任落地生根。上半年,共受理信访举报3057件,立案1353件,结案1343件,给予党政纪处分1268人,移送司法机关42人。
>>针对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问题,河南投资集团以在建项目为试点,分片区、分批次在集团系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廉洁风险防控专题培训活动,集团系统42家控股企业520余人参加了专题培训。
>>7月26日,开封市召开“懒政怠政、为官不为问责年”活动专项督查和问责事项交办会,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8项重点督查事项和5项拟问责事项,向相关单位进行了集中交办。
>>漯河市廉政戏曲电影《白发娘亲》本月开拍,预计春节前后完成。2017年上半年,将通过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影节目中心面向全国推广。
[国内]
>>《法制日报》记者对7月1日至8月7日期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通报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近一个多月来,共有27名违法违纪党员干部被认定对抗组织审查。有专家指出,违法违纪党员干部对抗组织审查,是非常严重的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
>>审计署8月3日发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公告。审计发现,27.05亿元财政存量资金未及时统筹使用或清理盘活,部分地区和单位违规使用扶贫资金。
第[4]帧
【廉政论坛】
[时评]
★党委书记就应该当好“婆婆嘴”
当前,管党治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些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旗帜不鲜明、态度不坚决,嘴上喊得多,实际行动少,甚至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错误方式应对,把全面从严治党仅仅写在文件的黑体字中,当成了口号。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文指出,党要管党,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各级党委都要在用好第一种形态上多下功夫,一个好的党委书记就应该当好“婆婆嘴”,敢于板起脸来抓管理抓监督,使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常态,这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莫把党员身份当工具
最近,某市一个镇政府的8名党员干部为出入境方便,故意隐瞒真实身份,将政治面貌填为“非党员”,最终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人民日报刊文称,这些隐瞒党员身份的做法实则是用“工具理性主义”来看待党员身份,想用的时候就用,怕担责、不想履行义务时就与之撇清关系。之所以不珍视党员身份,是因入党时就没有端正动机。作为一名党员,应当时常扪心自问:入党的初心是否端正,自己现在还能否配得上“共产党员”的称谓?
[习近平从严治党十八警句●制度约束篇]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要提高制度执行力,让制度、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使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制度化、经常化,使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推荐]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西欧社会,在中国也已传播了近百年。如果说那时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那么,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呢?是不是像有人所说的,今天马克思主义早已经过时了、没用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是立个招牌、做个样子给人看?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今天,为什么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文指出,这些问题看似是务虚的理论问题,其实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理想、信仰等重大问题,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如何看待和解决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及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大问题。
http://csr.mos.gov.cn/content/2016-07/08/content_36463.htm
第[5]帧
【红色记忆】
★三位青年海外入党不负救国志
◆瞿秋白:抛却旧时代,奋斗寻光明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青年时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他立志要“辟一条光明的路”。1920年10月,瞿秋白离开北京前往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踏上了一条毕生为之奋斗的人生新途——革命的“红色之旅”。
在俄期间,瞿秋白两次见到列宁,加深了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渐渐地,瞿秋白的感情与劳动人民和革命者融合在一起,他不仅在观念上,而且在情感上都开始接受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1921年5月,经张太雷介绍,瞿秋白参加共产党,为预备党员;同年9月,转为正式党员,当时属于俄(共)党组织;到1922年春,正式参加中国共产党。
◆王若飞:开拓新生命,立志救中华
王若飞是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17年,王若飞通过考试取得官费赴日本留学资格。当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已传入日本,他尽力接触马克思主义,倾向社会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若飞毅然回国,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宣传工作。10月到达上海,王若飞抱着考察各国社会情况、寻求革命真理的愿望,乘轮船前往法国。
在法期间,王若飞专程到蒙达尼拜访蔡和森等人,在那里读到了更多的马克思主义书刊,并与蔡和森等一块进行讨论、研究,共同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1922年6月,王若飞同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在工学世界社等进步团体的基础上,组织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秋,王若飞同赵世炎等一起,由阮爱国(即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1923年3月,王若飞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4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罗亦农:忠实闹革命,愿做急先锋
罗亦农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罗亦农在五四运动和进步思想感召下,到上海求学。1920年,经陈独秀介绍,罗亦农进入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举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批团员。
1921年3月,罗亦农参加了正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共产党上海发起组。1921年5月,他受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派遣,和刘少奇、任弼时等一起,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罗亦农等人是东方大学中国班的第一届学员,刚开始中国班没有中共党组织,只成立了旅俄中国青年共产团,罗亦农担任支部书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年冬天,中国班开始建立党的组织,罗亦农立即由团转党,并被推为中共旅莫组书记。1925年4月中旬,他从苏联回到国内。
【纪顾问答读者】
★问责方式为何不包括“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近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有读者提问,《条例》第七条规定的组织调整、组织处理的含义是什么,包括哪些措施?《条例》规定的问责方式为何不包括“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纪顾问:组织调整与组织处理都属于职务调整范畴。《条例》采用“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的表述,兼顾了不同情节,更为完整准确,为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进行问责留下了空间。根据《条例》规定,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包括停职检查、调整职务、责令辞职、降职、免职等措施。
《条例》坚持依规治党,突出党规特色,对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等已有明确规定的方式和程序不再重复规定。如涉嫌违法犯罪,可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三十条“党员受到党纪追究,涉嫌违法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处理”的规定办理。
第[6]帧
【百花园】
[悦读]
★慎独,人生的境界
“慎独”一词,最早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所谓的“慎独”,就是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能慎重行事;在别人听不见的时候,还依旧保持清醒。独处时最能显现出一个人的本性,一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一些最微小的细节常常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灵魂。而慎独说到底其实就贵在三个“一”:
言行合一为情操。《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虽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孔子却用它一语道破了成为君子的要诀之所在——知行合一。整日里夸夸其谈的人,往往都没有什么实际行动。与其巧言令色,不如脚踏实地。
心口如一为良知。不怕你尖酸刻薄,却怕你口蜜腹剑。这世间口若悬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话从口出后即使无人监督,心却一如既往遵从己言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常言道,人善之首,即是心口如一。这话正是告诫众人:口中所言皆应出自肺腑,语出之理也当极尽恪守。
始终如一为坦荡。中国人做事贵在一个“恒”字,而“恒”要的就是始终如一与不忘初心。而始终如一可谓是慎独中的最高境界,它的背后是一个人处事的坦荡之志。长久的慎独,讲求的是内在的定力,是古人常说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无人时、细微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是心安。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心中自然绿意盎然,步步花开。
第[7]帧
[故事]
★唐代三朝宰相姚崇以不贪为宝
姚崇先后在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任过宰相,无论是政绩还是资历,时人几乎无人能比。然而,这位资历深厚的宰相,一生“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即便在唐朝国力达到鼎盛、个人官位达到至极的开元时期,他依然“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
由于只拿“死工资”,姚崇买不起京城市区的房子,全家人只得住在离朝廷较偏远的郊区。那时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为了不影响工作,姚崇上朝处理政事之后,就近到一个叫罔极寺的寺院留宿,而没有回家去住。有一次,姚崇得了疟疾,便叫家人来寺院照料自己,没有要朝廷指派专人看护。住在寺院,他仍旧带病坚持工作,协助另一位宰相源乾曜处理政务。姚崇的清廉勤俭,着实令源乾曜敬佩感动,于是他奏请玄宗让姚崇搬进四方馆(中书省官邸)里住,玄宗当即批准。但姚崇认为四方馆豪华又藏有机要文件,住进去不合适,故而谢绝了。
开元九年(721年),姚崇病逝。当时国家富足强盛,社会上流行厚葬风气。去世前夕,姚崇将不太丰厚的家产平分予几个儿子,并告诫他们不得为他厚葬。他要求自己死后,不要穿官服,只穿平常衣服入殓,不要紫衣玉带,也不要抄经画像。此外,他还嘱咐子孙:“汝等身没之后,亦教子孙依吾此法。”
[语思]
●欲成小事,只需自励;欲成中事,还需自省;欲成大事,必需自律。
●做人应有温度,做事应有态度。温度决定人品修为,态度决定人生高度。
【温馨提示】
●《廉政周刊》手机报由河南省纪委和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联办,每周三发送一期,增刊另发,免费赠阅。咨询电话:0371-61771376,投稿邮箱:hnsjw2011@163.com。
●更多廉政新闻,请关注河南省纪委官方网站(http://www.hnsjct.gov.cn/)以及“清风中原”微博、微信。
编辑:郑先志 张利玄 尹倩